據《瞭望新聞周刊》報道,2月14日,美國政府單方面設立對華執行辦公室,用于“監督中國遵守國際貿易條款的情況”,這是美國首次建立針對特定國家的執行機構,是帶有明顯霸權心態的歧視行為。3月份,來華訪問的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法律總顧問詹姆斯門登霍爾,就知識產權保護、汽車配件貿易、中國在世貿組織中的新責任等問題對中國進一步施壓。幾乎與此同時,中國的17家木地板企業也正在美國艱難應訴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的“337調查”。種種跡象表明:美國對華貿易歧視正愈演愈烈。
對華貿易歧視背后的“霸王條款”
中美貿易涉及諸多法律法規,這本是規范貿易行為、維護雙方利益的保障,但美方卻對一些法律法規作偏袒性的解釋,隨意延伸,幾乎到了濫用的地步,中國企業深受其害。以下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條款。
337條款。這一條款,最初在《美國1930年關稅法》第337節中出現,經多次修訂,現規定:進口行為若存在不正當競爭,且對美國國內相關產業造成實質性損害,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可根據美國國內企業的申請進行調查。所謂的不正當競爭行為主要是指侵犯美國國內有效的專利權、商標權、著作權等知識產權的進口行為。337條款因此也成為美國針對不公平貿易展開調查和救濟措施的依據。2005年7月,3家美國企業就要求對17家中國木地板企業依據337條款展開調查,稱中國企業在未經這3家企業許可的情況下,向美國市場銷售某些復合木地板,侵犯了這3家企業擁有的相關專利權。2005年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發起的29件337條款調查中有8件涉及中國內地企業。
242條款。《中國加入WTO工作組報告書第242段(紡織品特殊限制措施)》,即242條款,主要適于紡織品和服務產品貿易,并專門針對中國。根據242條款的規定,如一個WTO成員認為《紡織品與服裝協定》所涵蓋的原產于中國的紡織品和服裝產品自《世貿組織協定》生效之日起,由于市場擾亂,威脅阻礙這些產品貿易的有序發展,則該成員可請求與中國進行磋商,以期減輕或避免此市場擾亂。242條款截止日期為2008年12月31日。2005年美國和歐盟就是依據該條款對中國紡織品設限。此外,報告書還規定中國自入世之日起15年內其他締約方可以不視之為市場經濟體,而且中國自入世之日起12年內其他締約方可以對中國出口商品實施特別保障措施,這些都使中國企業在遭遇貿易糾紛時,處于十分被動的地位。
201條款。《美國1974年法案》第201節。根據201條款,因進口增加而遭受嚴重損害的美國產業可以向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申請進口救濟。2001年6月,美國總統布什指示貿易代表辦公室要求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在201條款下啟動有關鋼鐵進口對美國國內鋼鐵產業影響的調查,其后決定對10個進口鋼材品種征收8%~30%的關稅。此舉遭到各國的一致反對,被包括中國在內的8個國家上訴至世貿組織,最后世貿組織裁決美國此舉違反了世貿規則,迫使其最終撤銷了201鋼鐵保障措施。這是我國首次運用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維護了自己的權益。
301條款。301條款是美國《1974年貿易法》中第301條款的簡稱,其主旨在于保護美國在國際貿易中的利益。根據這項條款,美國可以對它認為是“不公平”的其他國家的貿易做法進行調查,并可與有關國家政府協商,最后由總統決定是否采取提高關稅、限制進口、停止有關協定等報復措施。1988年,美國國會對301條款作了修改,增加了“超級301條款”和“特別301條款”。
“超級301條款”主要針對限制美國產品和勞務進入其市場的國家,“特別301條款”則針對那些對知識產權沒有提供充分有效保護的國家。按照兩項條款規定,美國貿易代表可自行對上述國家進行認定、調查和采取報復措施。每年三四月份,美國便會發布“特別301評估報告”,全面評價與美有貿易關系的國家的知識產權保護情況;并視其程度,依次分成“重點國家”、 “重點觀察國家”、“一般觀察國家”。對于“重點國”,美國將與之談判;若談判未果,則實行高關稅等報復手段。
2005年4月底美國發布中國知識產權“特別301評估報告”,將中國放入“重點觀察國家”名單。這是繼1996年后中國再次登上“特別301名單”,意味著美國將繼續對中國知識產權問題保持高壓態勢。今年以來,美方甚至一再威脅要將中國知識產權問題訴諸世貿組織。
中美經貿糾紛激化對華貿易歧視
中美經貿糾紛集中于三大焦點問題:貿易赤字、人民幣匯率和知識產權問題。美方不時糾纏于這三個問題,指責、“敲打”中國,加劇對華貿易歧視。然而仔細推敲,這些指責卻有失偏頗。
美國政府在今年2月先后推出了三份分量不輕的報告,《國情咨文》、《總統經濟報告》和《美中貿易關系評估報告》。這三份報告均指責中國應該對2005年不斷高漲的美國對華貿易逆差負責。且不論中美雙方貿易統計口徑的差異、是否計入轉口貿易和服務貿易等因素,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簡單用貿易平衡的尺度衡量國家收益本身就是不準確的。由于中美兩國國際分工和產業結構的不同,中國大量承接了全球產業轉移中的一般性制造業,日本、韓國等東亞國家和地區紛紛在中國設廠,也把對美國的貿易順差帶到了中國。此外,美國對華直接投資的增加也減少了美對華的出口,而在華的美國企業生產的部分產品卻會出口到美國,再加上美國對其優勢高端技術產業出口設限,美國對中國的貿易逆差更趨嚴重。
美方指責中國人為操縱人民幣匯率,要求人民幣升值25%,以減少美國的貿易赤字。然而由于中國連續數年均位居世界第二大外匯儲備國和美國國債第二大外國持有人地位,人民幣大幅升值將可能引起美國國債收益提高,美國內的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的力量對比也將因此發生變化,并最終帶來消費需求的下降。消費下降將嚴重損害美國經濟,尤其會引起美國房地產泡沫的破滅。此外,即使人民幣匯率的升值會使中國對美出口減少,美國從其他國家的進口也將會取代從中國的進口,美國總體貿易逆差不會因此有大的改觀。以強迫對方本幣升值的方式來解決貿易逆差對美國來說并不新鮮:上世紀80年代,美日貿易摩擦處于高峰時,美國就強壓日元升值,使日元幣值從1985年到1995年連翻三番。此舉幾乎導致日本金融體系破產,對日本經濟也帶來了嚴重損害。
目前,知識產權問題越來越成為中美經貿糾紛中最突出的問題。美國貿易代表羅伯特波特曼多次表示對中國的關注重點已經轉向了知識產權方面,這也是337調查不斷增多的原因。
2005年10月底美國政府啟動了世界貿易組織框架下的一個特別程序,要求中國方面就2001年至2004年間涉及侵犯知識產權的一些重要案例作出澄清。需要澄清的內容包括法律基礎、長期和臨時補救措施、侵權發生的地點和年份以及主管部門、移交司法程序的情況、侵權的產品和涉及國家等等。此舉意味著中美知識產權糾紛逐步升級。由于中國的國情和經濟發展狀況,中國對侵犯知識產權的行為主要采取行政手段,較少訴諸司法行為,這被美方認為嚴重影響了打擊侵權的效果。隨著日本、歐盟等的介入,中方在知識產權問題上越來越處于不利的地位,中國亟待在立法和司法方面加快知識產權保護步伐,以期不授人以柄。
中國如何理性應對
首先,善于積極運用美國法律法規。要使國內企業盡快熟悉和掌握國外的貿易法律和法規,面對貿易糾紛和投訴時,不要消極回避,要積極應對和上訴。比如對于337調查,2003年4月28日,美國勁量控股和Eveready電池公司以侵犯其無汞堿性電池生產技術專利權為由,向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起訴中國福建南孚、寧波雙鹿、四川長虹等7家電池生產廠商,要求展開“337調查”。在接到訴訟后,中國電池協會組織相關企業分別對本國和對方產品的技術層面進行研究,然后聘請經驗豐富的美國律師作辯護。經過長達3年的調查審理,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和美國聯邦巡回法院最終一致宣判,所謂的無汞堿性電池專利屬無效專利,中國長虹等7家應訴企業不構成侵權。
其次,發動各利益相關方合理分擔貿易糾紛的成本,消除貿易歧視。許多美國跨國公司在華獲得較大收益,中國政府采購團也向通用、波音等采購了大宗貨物。在敦促這些大公司做其政府和國會的工作時,還要注意調動美國中小企業的積極性,鼓勵和吸引這些中小企業到中國尋求合作和發展的機會,積極與美國商務部和中小企業管理局等美方機構建立行之有效的合作機制。近年來,由于日本、韓國等東亞國家和地區對華投資大量增加,致使美國對華貿易赤字增長,因此,這些國家和地區的企業也應承擔一部分化解中美貿易糾紛的責任。
最后,減少對外貿的過度依賴,擴大內需。這是減少貿易摩擦、消除貿易歧視的根本所在。在制造業進入全球性生產過剩的階段,中國經濟發展的最大優勢在于內部龐大的潛在市場。但是由于體制性障礙,國內資源的動員和利用處于低效率狀態。有效利用國內資源、開發國內市場、全面提高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應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基本出發點和目標,也是中國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著力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