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實工業基礎 浙江加快邁向“制造強省”
制造業是浙江發展基石。浙江當然需要加快發展服務業,但制造業具有根基般的支撐作用。雖就未來而言,浙江制造業占比或許仍將持續有所下降,但重要性卻將持續上升。
就拿淳安旅游來說,由于鄉村旅游加快發展,千島湖湖區收入占淳安縣旅游收入比重逐漸有所下降,但湖區金字招牌重要性持續上升。20年前,我去位于日本浜松的鈴木汽車工廠考察,面對龐大的2公里長的流水線,猛然覺得正是由于高效率而用人極少的制造業,才有了龐大的服務業,才有了龐大的日本經濟。與千島湖湖區重要性上升道理一樣,如果沒有制造業支撐,何來浙江一些縣市服務業的發展。
清醒認識浙江制造業發展狀況
浙江制造業1985年僅占全國5.8%,20年后的2005年達到了最高位,占全國10.9%。這是改革開放的重大成果,更是浙江上上下下奮力拼搏的結果。當然,后來因產業結構演變,浙商大舉向外投資,以及全國區域發展格局變化,浙江制造業占全國比重出現下降。然而與此同時,浙江制造業產業層次開始有了較快提升。2015年,紡織業頭把交椅位子,首次被電氣行業替代。雖然后者整體工藝技術水準并不一定高于前者,但這具有重要象征意義。另外高新技術產業開始加快發力,比重較快上升。
然而我們當前的制造業,在一些品質要求較高產品的大規模生產方面,實際上主要是加工組裝。我們還生產不了較多的高精度高效率的成套加工機械,生產不了多半的高檔工作母機,生產不了相當部分設備的核心部件或器件,生產不了相當數量的高端材料。如此情況之下所能做的,當然只能是加工組裝。
省內越是先進的企業,進口工藝裝備比重越高,國內其他省份或許更是如此。一次調研一家印制電路板企業,是當地佼佼者。老總說自己家的工藝技術只是中等,進口設備比重占一半左右。他告訴我,業內工藝技術領先的印制電路板企業,主要設備幾乎全部進口。前不久調研一家居國內前位的化纖企業,流水線全為最新進口裝備,主機是德國的,配套裝備是意大利和瑞士的。起先他們用內地產的 機器人,但故障率太高,不得已而用臺灣的。又如浙江一個經編園區,產量占全球17%左右,經編機90%左右是進口的。
有些企業除了廠房外,車間里的主要設備都是進口的。如像工藝品一樣精致考究的蘋果筆記本電腦,雖然有著“中國制造”印記,但cpu是英特爾的,主板的主要芯片是臺灣生產的,電源適配器也是臺灣的,內地主要是一些次要部件及配件生產,以及組裝測試和包裝。我們現在人手一部手機,豈不知除了華為等少數手機外,多半是“進口芯”。即使國產芯片,芯片框架也不得不向高通和英國arm公司購買。全國2015年進口集成電路達2300億美元,90%以上高端芯片依靠進口。一些高大上的中國制造產品,大都難免有著一顆“進口心”。
甚至廠房某些材料也是進口的。如食品行業的鋪地材料因涉及食品衛生安全,雖然價格昂貴,一些有情懷的社會責任心強的企業也是用進口的。杭州一家著名小吃連鎖店,肉餡車間鋪地材料是瑞士西卡公司產品,與意大利費列羅車間同款。
更可氣的是,一些發達經濟體的領先企業,每隔一個時期,就會出一個新版本。這些企業壟斷著全球最新技術,其所謂新版本在新技術運用上,卻如擠牙膏一樣,每次只拿出來那么一點點,不肯把最新技術全亮出來。可憐的國內用戶,如果不買就會落后,核心競爭力就會弱化,買了則明擺著讓人賺錢。此情此景,我們只得被牢牢綁定在境外廠商的“戰車”上,亦步亦趨,不斷花錢。
這些情形當然正在加快改變之中。中國水泥工業之所以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有了巨大進展,完全是由于我們能自行生產大型水泥裝備,大大降低了造價所致。前年在縉云縣了解到,壺鎮一家小小 機床廠,已能生產數百萬元至千萬元等級的 拉床。桐鄉濮院鎮的羊毛衫集群,高端針織橫機長期依靠進口,現在國內已有企業能夠生產,盡管質量稍遜一籌,但畢竟是良好開端。
清醒認識客觀實際,絕不等于妄自菲薄和自我沮喪,恰恰是科學決策必不可少的前提。浙江現代制造業雖然最早可以追溯到1845年,美國長老會在寧波開設的印刷廠“美華書館”。但浙江制造業真正的快速發展,大致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踩在發達經濟體肩膀上,30多年走過了發達國家一二百年甚至更長時間走過的路程,我們只能以最快捷路徑,一路快跑,爭取最大收益,難免未能觀賞到沿途更美好的風景。但這并不妨礙我們回過頭來,再行補課。
走向“制造強省”的四大著力點
3年前,從北方中央級科研機構來義烏的高級工程師張所長,深入調研以后,感慨于義烏裝備機械的困窘。因為所有品牌廠商的主要裝備都是進口的,甚至低值易耗品也得進口。他覺得這簡直是一片亟待開發的洪荒之地,遍地皆黃金。張所長當時雄心勃勃地對我說,盡管困難重重,但他有信心,從最易入手處做起,來努力改變義烏輕工成套機械主要依靠進口的局面。
現在有不少人提出“智造大省”或“智造強省”等。這固然很不錯,但無論怎么千變萬化,說到底還是制造。我們需要腳踏實地,重新清零,從最基礎工作做起。大自然寒冬雖然一片蕭殺,但卻醞釀著來年的勃勃生機。經濟寒冬可以使我們反躬自省,發現自己更多短處弱項,發掘自己更多長處強項,加快從“加工大省”真正走向“制造強省”。而在這些方面,當下至少有四方面的巨大空間和著力點。
積極推行進口替代。當然沒有必要所有的東西都自己制造,但大國經濟決定了必須能自行制造提供相當部分的高端成套裝備、工作母機、關鍵核心零部件及器件,以及多半的高端材料等。浙江作為東南沿海地區先進省份,我們早已把裝備制造業作為戰略性產業,目前問題是進展不快,成效不大,還需要全省從上到下的更多努力。與此同時,加快制造業整體品質化提升,加快提升生產經營管理水平及工藝技術和工藝流程,提升產品品質及降低生產經營成本,更是當前一項緊迫任務。
努力整合產業鏈價值鏈。服務業強的企業剝離制造業,制造業強的企業融合或提升服務業,供應鏈不完備的企業亦應強化這方面建設,小微企業則長期專注做好特色產品。強鏈,即加快技術進步,提升現有產業鏈和價值鏈的綜合競爭水平;補鏈,即充實產業鏈中欠缺部分,形成投入少產出高,提高產業鏈附加價值率;拓鏈,即擴張新的產業發展空間,獲得規模經濟效應,浙江這次確定的兩個航空特色小鎮,便是典型的拓鏈之作。
加快夯實基礎。這當然離不開發展材料工業,提升機械加工精度及其效率,提升大規模生產的質量成本控制水平,以及提升設計、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促進信息化融合應用等技術性命題。然而這里也有一條增強制造業人文精神的主線。長期以來,高分考生不愿就讀理工科專業,年輕人不愿在一線技術崗位磨練,凡此種種都說明我們在制造業人文環境建設方面出現了一些問題。當前一個著力點,就是努力建設一大批活力無窮、能承擔完成多重使命的團隊。當下中國,最缺少的是像郎平這樣的團隊核心和靈魂,而這關鍵是需要合適的體制機制和社會環境,以及長期高信任度的放手培養。
著力重構信心。以工業企業為主的全國民間投資,自2011年9月達到34.8%后,持續58個月回落,今年7月累計同比增長僅2.1%,又比上月回落0.7個百分點,這說明我們面臨著重構信心的嚴峻挑戰。誠如上文所述,我們當前缺少的并不是發展空間和商業機會,缺少的是切合實際的體制和政策,影響的是持之以恒的信心和決心。超常態增長已經謝幕,新常態已經來臨,從浮華走向堅實是未來的一個重要價值取向,企業和個人行為方式都應及時調整。不高估困難,但也不低估自我;不高估經驗,但也不低估未來,關鍵在于行動。說一千道一萬,行動力是當下最可寶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