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業4.0”時代 我國機器人掌握多少核心技術?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工業 機器人產量為32996臺,同比增長了21.7%。按照中國機器人聯盟統計的數據,2015年自主品牌工業機器人共生產銷售22257臺,同比增長了31.3%。自主品牌的增長幅度要高于整個機器人行業增長的幅度。
產品種類雖然多,但目前國內機器人的整體制造能力尤其是工業機器人,還有不足之處。南京埃斯頓集團總工程師、副總經理王杰高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強調,核心技術才是企業競爭力,比投資更重要。那么機器人的核心技術中,本土企業又掌握了多少呢?
上游核心零部件、中游機器人本體和下游系統集成構成了工業機器人的產業鏈。其中上游核心零部件包括精密 減速機、伺服電機和控制系統。
精密減速機占工業機器人成本的35%,但全球市場基本被日本的納博特斯克和哈默納科所壟斷。上海福賽特機器人有限公司CEO黃峰說,“現在,控制系統、減速器、發出信號指揮關節怎么動的伺服電機都不能自主生產,我們福賽特機器人的部分零部件也要從海外進口才行。ABB等一些大牌制造商其實也要采購他人的零部件,但產品的核心設計專利還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因而,福賽特走的就是一條“自主技術加海外制造”的路線,機器人的底層軟件和控制系統都在福賽特公司手里,但產品本身由德國研發團隊完成。
技術暫時無法取勝,也沒必要死磕海外對手。尋找伙伴制造機器人是埃夫特公司悟出的道理。企業建立之初,管理層考察一圈下來都沒發現6軸機器人的專業現成技術,就決定與哈爾濱工業大學合作集合各方力量鉆研技術,最終取得了進展。同時,IT和機器人、自動化企業等國際大廠的強強聯手也值得關注。
就在工博會期間,包括發那科、思科、羅克韋爾自動化等在內的企業已經共同在研發一款名為“FIELDsystem”的解決方案,它能實現自動化系統中的 機床、機器人、周邊設備及 傳感器的連接并可提供先進的數據分析,提高企業生產質量、效率、靈活度、設備可靠性。FIELDsystem還實現了先進的機器學習和深度學習能力,而這也是邁向工業4.0的標志性產品。因此,中國公司不單要補齊核心技術缺失的短板,還要注重機器人向智能化和大數據延伸的能力。
服務機器人看似設計要比工業機器人簡單,但也有芯片、 齒輪及傳感器等元器件制造,總裝、操作系統及云系統也要十分熟悉。服務型機器人對應的行業眾多,大批量生產尚未實現,像服務型機器人應用較多的日本企業,不少處于虧損狀態。新松機器人目前的方向有公共服務和醫療服務,促銷導購、迎賓展示、引領講解等機器人已在十余個省市實現銷售。此外該公司合作研發的國內首臺應用于腫瘤治療的消融醫療輔助機器人也處于臨床應用階段,此前它也推出了骨科牽引機器人。
今年年初,工信部對全國機器人產業的摸底調查初步顯示,我國涉及機器人生產及集成應用的企業800余家,其中200多家是機器人本體制造企業。但大部分企業以組裝和代加工為主,產品主要集中在三軸、四軸的中低端機器人,未來需要更多的六軸以上機器人。目前我國機器人企業規模也普遍較小,逾90%的企業年產值在1億元以下。
機器人的研發、制造、應用是衡量一個國家科技創新和高端制造業水平的重要標志。今年3月,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藍圖已繪就,作為國家要大力推動其突破發展的十大重點領域之一。因此,如何擺脫ABB、發那科、安川電機和庫卡等四大國際巨頭的影響,造出適合國內市場甚至可出口海外的高端機器人產品、面向工業4.0的自動化解決方案,中國制造業的根基也才更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