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強市”的永康實踐:質量筑基 技術創新添動力
工匠興,則永康興;工匠強,則永康強。無論是春秋鑄劍、漢造弩機、唐鑄銅銃的傳統技藝,還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五金之都”的聲名鵲起,可以說,永康城市里深植著工匠精神的基因。
當新常態下的永康工業“一次出發”動力已竭、“二次出發”勢在必行之際,重新挖掘文化基因里的工匠精神,打造以誠信和創新取勝的企業家隊伍,是永康制造擺脫低端競爭格局,邁向質量效益型中高端的必由之路。
遍覽浙江,鮮少城市如永康一樣帶著深刻的“工匠”烙印,也鮮少城市如永康一樣,把“工業強市”“質量強市”放在如此顯著的位置。無論是名企、名品、名家的培育,還是“永康匠人”“匠型企業”和“匠人新秀”的評選、質量學校的創辦抑或邀請“大國工匠”胡雙錢作為質量形象大使,“質量讓生活更美好”已經不是一句響亮的口號,而成為城市的氣質和精神。
或許這正是永康制造的魅力和方向所在。從粗放走到精細,從產品走向品牌,從“賺快錢”到“百年老店”的打造,永康正向著全國乃至世界的先進制造業基地的目標邁進。這個代代傳承的“百工之鄉”,將因工匠精神的重塑,創造新的輝煌。
質量筑基,堅守實業不動搖
“工匠精神是永康制造要補的精神之鈣,這不是一個選擇,應該成為一種自覺,成為永康人的氣質。”在面對媒體采訪時,永康市主要領導這樣強調。
這不是一個新詞,熟悉永康的人都知道,以工匠精神為靈魂的“質量強市”戰略已經在永康實行了多年。從2014年獲批創建全國質量強市示范城市開始,永康一直踐行“永康·質量讓生活更美好”的城市精神,創辦質量學校、建立產品質量市場反溯機制、創建全國五金知名品牌示范區,讓“工匠精神”重回視野,“質量文化”深入人心。
從一開始,永康便深知,“質量創強”不是最終目的,而是一個載體,以此弘揚這座城市對振興實業的關注,對工匠精神的傳承,對工業強市的堅定。
越是面臨市場轉型的“陣痛”,越是需要企業重拾工匠心,提升工匠魂,激發獨具匠心的創造力。令人欣喜的是,在永康,涌現了一批將“工匠精神”融入企業發展命脈的企業,它們堅守實業、專注實業,注重研發、注重創新,不僅沒有在經濟寒冬中凋零,反而迎來了春暖花開。
眾泰是“平民豪車夢”的圓夢者。從2003年開始進軍整車制造業,到作為中國汽車自主品牌,成為本次G20杭州峰會的指定用車,眾泰十年磨一劍,依靠超前的戰略、獨到的營銷,實現逆勢爆發性增長。2015年產值突破百億、稅收突破10億大關,拉動永康全市規上工業產值增長5.5個百分點,闖出一條自主品牌逆勢飛揚之路,成為引領金華汽車制造行業的龍頭。
“眾泰就像一架飛機,產品和研發是機身,優秀的供應鏈和渠道鏈是兩翼。”眾泰汽車董事長金浙勇表示,經過幾年的孜孜以求和創新發展,目前眾泰已經具備了A級、B級車的完全自主研發能力,但是仍需要工匠精神的專注和定力。“現在不少汽車人很浮躁,爬了三分之一遇到困難,就會萌生新想法。我比較欣賞歐洲人的造車范兒——認準一個方向就會一直向上生長。”
榜樣的力量是巨大的。在永康,以眾泰、星月、哈爾斯、道明光學等為代表的龍頭企業的成功,為全市工業企業堅守、堅持、堅定實業提升了信心,形成了永康上下回歸主業、創業創新的良好氛圍。這為從“永康速度”向“永康質量”、從“永康產品”向“永康品牌”、從“永康制造”向“永康質造”轉變提供了可能,也為永康建設成為“全國乃至世界重要的加工制造基地”指明了路徑。
“工匠精神不是企業家的專屬,它更應該形成一種制度,一種文化,成為新老永康人所共同推崇的城市精神。”永康經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生機盎然的創新永康,離不開天馬行空的“才氣”,也需要腳踏實地的“匠心”。
為了更好地發揮打造“品質永康”的合力,讓“工匠精神”浸入每個人的一言一行,永康積極開展“三名”企業的培育工作,定期開展企業管理培訓、“匠型企業”評選,并制訂了《“浙江制造”品牌培育試點實施方案》,積極組織質量學校的培訓,從頂層設計、政策激勵到文化教育,多管齊下,厚植工匠精神的土壤和氛圍。
可以說,質量見證了永康的歷史,也將成就永康發展的未來。永康上下正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堅持和定力發展實體經濟,以“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戰略眼光培育新時代的永康工匠,讓永康制造的道路越走越寬,讓“品質永康”的影響更加深遠,讓這座城市因為匠心而為人所尊敬。
雙向融合,技術創新添動力
什么是新時代的工匠精神?吳曉波下過這樣的定義:真正的工匠精神不是一味地回到傳統,一味地向前輩致敬,而是從傳統出發,利用不斷更迭的技術手段,在當代的審美和生活中重新尋找存在的理由。
當“互聯網+”深刻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永康的制造企業并不甘于躲在時代的角落被遺忘,而是積極擁抱互聯網,充分利用信息技術,通過“ 機器人+”、“標準化+”、個性化定制等方式,走出了一條從“小五金”到“大五金”轉型升級的質量之路,為工業經濟注入了新的活力。
走進永康國際會展中心精品館,琳瑯滿目的“永康制造”,處處能看見信息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的身影:
大到當前汽車市場的“新寵”——眾泰T600、Z700系列汽車,小到傳統保溫杯的“升級版”——“45度杯”;老手藝精雕細琢打造而成的鑄鐵壺、錫雕,用航天材料制作的特種纖維,融入智能科技的“懶人鍋”、智能炒菜機、智能吹風機……其種類之齊全,名目之繁多,創意之層出不窮,讓人嘆為觀止。
“原本普通的材料、產品因為工藝的創新和技術的改進,成了高科技產品,甚至成為工藝品,大大提高了產品的附加值,受到越來越多消費者的歡迎。”永康經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會展中心的精品館好比一個小型博物館,折射出“永康制造”到“永康智造”,再到“永康質造”的前進之路。
永康人深知,傳統制造業不等于落后產業,只要堅定不移地創新提升,傳統產業也能實現“逆襲”,贏得廣闊的發展空間。
位于古山鎮的星月集團可以說是永康工業歷史的見證者。從擁有第一個當家產品——摩托車發動機氣缸頭,到現在朝著國內一流農業裝備企業邁進,星月集團可以說實現了從草根管理到現代管理,從傳統產品到高科技產品的轉變。
2015年,星月集團與德國造夢者公司成立合資公司,投資近5億元建設高新園區,一幢廠房面積16萬平方米,引進了國際先進水平的太陽能微逆變項目、德國技術的新風系統項目、大型農業裝備項目,爭取“十三五”期間銷售額每年增長20%以上。
“星月堅持走產品創新、機制創新、品牌創新之路。”星月集團總裁胡濟榮表示,如果說創新是星月持續發展的發動機,工匠精神是星月的精神支柱,“不管前進道路上困難多大,我們始終堅持信念不倒,夢想不變,精神不垮,誠信不丟的工匠精神,把產品做好、把企業做好、把事業做好,為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盡一分企業責任,盡一分企業家的良心。”
正是這種在傳承中不斷創新,在創新里不忘傳承的精神,讓以工業為主的永康走好了“制造智能化產品,智能化制造產品”的兩條道路,讓質量和智能融合于產品一身。
為了加快技術成果轉化,永康深入對接中科院寧波材料所、中科院蘇州醫工所、上海理工大學、意大利戴羅達工業設計公司等科研院校,每年舉辦全國工業設計創新大賽,先后組織“2015協同創新科技周暨院士專家永康行”“科技架橋”廣東行和上海寧波行等活動,全力助推科技型企業和項目創新發展。
永康這塊創業創新的熱土,處處彰顯著蓬勃生機和活力。政府的嚴管與引導、行業的自律與創新、企業的堅守與傳承、工匠精神的回歸與發揚,使“永康質造”逐漸成為城市品牌。
供給優化,綠色發展謀新篇
工業要實現健康可持續發展,必須遵循新常態的內在規律,符合新時期的消費需求。被列為全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試點縣市的永康,正抓住優化供給側這條主線,化解過剩產能、優化產業結構,積極落實“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
在永康,優化供給側并不是一味地推倒重來,而是要做好“加減法”。一方面,永康在積極做“加法”,加快發展“智能制造”,增加產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另一方面,永康也在做“減法”,加速淘汰落后產能,推進簡政放權,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讓企業輕裝上陣、做強主業、煥發活力。
壯士斷腕,當舍則舍。對失去生存發展前景,特別是嚴重資不抵債的“僵尸企業”,永康該“斷奶”的就“斷奶”,該斷貸的就斷貸,堅決拔掉“輸液管”和“呼吸機”。同時加快司法處置進程,該破產的就依法破產,該關閉的就堅決關閉。2016年前三季度,通過對16家僵尸企業、48家低效企業的處置,盤活用地209畝,為優質企業的發展騰出了空間。
永康用實踐證明,只有關掉落后產能的后門,才能找到棄舊圖新的新路徑。為了激發市場的活力,降低優質企業的生存成本,永康出臺了《進一步促進工業平穩發展創新發展的若干意見》和《關于推進企業降低成本減負擔工作的若干意見》,“一獎一降”的政策切實降低企業稅負、融資、生產等各類成本。
同時,面對人們對綠水青山的日益渴求,永康也在做生態方面的“加法”,重點補齊科技創新、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公共服務四大短板,深入實施節能降耗,扶持光伏發電、LED照明、新能源汽車等產業的發展壯大。
“加”與“減”之間,折射出的是永康發展思路的蛻變。在一些高污染、低效益的企業被整治關停的同時,也有更多永康企業自愿投入清潔能源、節能降耗的隊伍中來。
在永康實施的“以電代煤”“以電代油”的電能替代改造行動中,鑫益金屬制品有限公司是較早的響應者之一。其花費140萬元引進了3臺電加熱退火爐,改造了原有的用能模式,不僅生產效率提高了,廠里的環境也逐漸變好。
“雖然改造以后,一年的電費成本增加了不少,但是一年節省下來了人工費用、保養費等,總體生產成本并沒有增加。”鑫益金屬制品有限公司總經理傅益軍表示,這幾年,永康的生態環保紅線正逐漸拉高,企業原來高耗能的粗放模式已經不適應時代的發展,必須主動轉型,才能避免被淘汰。
創新驅動,綠色發展。工匠精神,永康制造。這個激情勃發、活力無限的“百工之鄉”,將因為對實體經濟的堅定和堅守,對工匠精神的呼喚和推崇,對創新的追求和踐行,迎來“二次出發”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