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之變為中國裝備制造業提供創新契機
市場之變與創新
中國裝備制造業經歷了幾年“井噴式”增長后,2008 年增速放緩,“拐點”初現。然而,統計數據卻顯示,國產裝備對國內市場的整體滿足度不到60%。一方面增長乏力,另一方面市場得不到滿足。表面上看,這個問題令人困惑,實際上這就是企業自主創新不足所致。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張國寶認為,在重大技術裝備領域,中國裝備制造企業生產的產品滿足度更低,特別是高新技術裝備、精微加工設備基本依靠進口;裝備中技術含量高的產品配套還要依靠國外,如航空發動機,船舶、飛機的導航儀器儀表,信號系統,精密高檔 軸承, 變頻器,數控刀、 量具,高速列車的剎車系統等等。
世界變了,市場變了。怎么辦?
《福布斯》雜志1983年出版過一期紀念馬克思、凱恩斯和熊彼特的專刊,記得是彼得·德魯克在其中發表的文章里說道:“為席卷現代世界的變革……提供了最佳指引的是約瑟夫·熊彼特,而不是凱恩斯。”凱恩斯強調政府干預,熊彼特所提供的最佳指引是什么?
答案:創新。
只有創新才能應對市場之變,只有創新才能做強。
本期《裝備制造》雜志的封面報道,以哈電集團為標本,解讀了裝備制造企業的技術創新。哈爾濱電氣集團是新中國發電裝備企業中的“老大哥”,幾十年來一直堅持創新,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研究表明自主創新具有非常顯著的累積效應,技術創新還有溢出效應。哈電氣集團已經顯現出技術創新的累積效應,進入了良性循環;哈電集團技術創新的外部性是無私地給國內同行企業提供了許多技術支持,發揮了國家戰略企業和支柱企業的作用。
本期雜志還報道了裝備工業企業東方電氣集團在核電裝備、中國一重集團在 鑄鍛件、三一集團和中聯重科在跨國經營等方面所進行的創新。他們的創新累積效應和溢出效應也初見端倪,他們勇肩以裝備強國的責任,戮力同心做大做強。
喬良、比爾·艾默特在本期雜志的訪談中認為,對于有為的企業家和企業來說,危機就是契機。市場之變,給中國裝備制造企業提供了創新的契機。美國著名風險投資家維諾的·柯絲拉:“能源界和汽車業多年來一直缺乏創新精神,因為它們沒有面對過真正的危機,缺乏創新求變的動力。”豐田公司等以1970年代的全球石油危機為契機進行了創新,制造出了技術含量更高、更省油的汽車,后來在全球市場取得了成功。
胡錦濤同志2006年1月9日指出:“當今時代,人類社會步入了一個科技創新不斷涌現的重要時期,也步入了一個經濟結構加快調整的重要時期。”“當今時代,誰在知識和科技創新方面占據優勢,誰就能夠在發展上掌握主動。”“建設創新型國家是時代賦予我們的光榮使命,是我們這一代人必須承擔的歷史責任。”——有危機感、有責任心、有理想的中國企業和企業家應當以此共勉,求真務實地開展工作,成為自主創新的主體力量,又好又快地振興裝備制造業。